清晖奖学金专访 |冯润鑫: 做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脚下有路的项目学人
发表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 次
“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设立于2019年,旨在进一步激发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学习项目管理前沿理论、践行项目管理先进方法,促进项目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望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的设立能更好地推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同济学子中的认知与学习。
本文采访对象:2020年度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获得者冯润鑫同学
冯润鑫
现任中建八局业务经理
人物轨迹:
2016年 中建八局
2019年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1年 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2020年度)
人物标签:
不断尝试、可行性、组织协调
近期心愿:
希望能遇到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人在上海的心动女孩~
三年铸剑,一朝梦圆“项目学人”
入读同济,对冯润鑫来说是相遇,也是重逢。大学本科毕业时报考同济大学研究生未能如愿,于是从南到北,冯润鑫选择进入职场,开启在项目施工一线的全新生活。几经调动,辗转来到上海已是三年以后,因为“工作需要”+“曾经有梦”,冯润鑫再次报考同济,有心人天不负,他成功了。
重回校园的他,如鱼得水,倍感振奋。同济大学厚重的学术底蕴,让身处其中的人不自觉地想要变得更好。
“因为大家都很努力,我也不能落后,得继续加油工作”。冯润鑫的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不能落后。
“我本身是工程行业的,想通过跟随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教学,在繁杂的项目工作中,梳理出有条理的项目经验,把控要点,让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管理领域深耕,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勇于尝试,申报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
工作之余,参与比赛、考取证书,是冯润鑫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丰富的舞台经验锻炼了冯润鑫的沟通、临场应变能力,不怯场、成熟稳重的风格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扩大了他的“朋友圈”,为他跨部门、跨区域沟通协调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
这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比赛,背后所体现的是冯润鑫保持进步的心态,申请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也是秉持了同样的心态。
奖学金申请过程中,冯润鑫察觉出自己在论文、专利方面的短板,同时也给了他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尝试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将会成为他的下一阶段目标。
对冯润鑫而言,凡事都敢于一试,方能在奔涌前进的时代浪潮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和实力,及时调整方向。
自我蜕变,用项目知识反哺实践
在项目中,组织协调是冯润鑫最看重的能力。
“项目的组织协调涉及到人、资源、时间等各方面的调配,是一个相当大的系统工程,要管理好项目,必须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意识,根据各领域的基本特点进行总体部署,最后运用在课程中学到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知识——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发挥优势取得成效”。
冯润鑫曾在公司内部组织“项目讲坛”活动,以激发员工学习、营造学习氛围为项目目标。
尽管涉及地域众多,为确保意见和需求征集的全面性,冯润鑫及其团队仍然做到在每个区域每个单位,都选择了一到两个项目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大家的期待频次、时间、激励措施,据此制定出最终方案。
在确定项目目的、实施计划、阶段性里程碑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冯润鑫带领团队对此方案层层落实,同时评比选出优秀典型进行报道宣传,带动其他项目共同学习。同时,这一项目还延伸出了项目讲坛讲师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用学习到的知识反哺实践,这刚好诠释了冯润鑫重返校园的初衷,这条蜕变路上的经历也将会构建他的成长。
心怀责任,积极参与帮扶项目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冯润鑫紧跟公司步伐,在偏远县域学生“大手拉小手”帮扶行动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常幸运我能和这位初三的小朋友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但这种帮扶不是单向的,更像是一种互相鼓励,冥冥之中跟另外一个人的人生有了联系”。
冯润鑫说准备些文具书籍并不是主要的,在心理上给予开导和鼓励,让小朋友即便身处大山也能拥有开阔的眼界,是他的期待。他说对这些小朋友的帮助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上,也要体现在教育上面,希望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三行“情”诗,送给新的项目征程
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脚下有路。冯润鑫用了这三行短诗来送给未来的自己。
眼里有光,无论身在何处、是何岗位,都不忘初心,坚持最初的梦想;心中有火,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保持永不磨灭的激情;脚下有路,脚踏实地做实事,不谈空话,既然有前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我们也应该“把工作干在实处上”,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自己“眼里有光”的梦想。
在实践中深化项目管理认知,借力于项目管理知识完成职业蜕变,于今日行动,待明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