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奖学金专访 | 王想:手握两把不甘平庸的钥匙,收获理想果实
发表时间:2021.07.01
浏览次数: 次
“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设立于2019年,旨在进一步激发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学习项目管理前沿理论、践行项目管理先进方法,促进项目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望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的设立能更好地推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同济学子中的认知与学习。
本文采访对象:2020年度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获得者王想同学
王想
现任上海某公司燃料电池高级工程师
人物轨迹:
2017年 上海某公司燃料电池高级工程师
2019年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1年 同济大学清晖项目管理奖学金(2020年度)
人物标签:
创新、复合型发展、团队管理、目标明确
心怀期望,在平凡中蓄积成长的能量
早在同济大学清晖奖学金的颁奖仪式上,与王想有过一面之缘。王想作为2020年度清晖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发言,他的温和谦逊和彬彬有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凡普通、间歇性懒惰,是王想描述自己时多次提到的关键词。他觉得自己是个很懒惰的人,需要有人时时为他敲响警钟,不然就会沉浸在懒散状态里。初入职场的他埋首工厂一线卖力工作,但由于缺乏对目标、成绩的具体期望,长期的重复劳作曾让他一度陷入迷茫痛苦之中,在爱人的支持下,重新出发的王想调整了工作和学习的方向,并将报考同济继续学习纳入职业规划当中。
回想备考那段日子,王想坦言是真的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精力,他告诉自己只要把该用的时间利用好,不论结果如何他都会坦然面对。天道酬勤,这次王想成功了。入学报道前,领导担忧王想分出精力给学校会耽误工作,但他坚定地告诉领导,自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体系架构不仅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帮助,也会给公司带来效益。
再次成为学生,王想享受待在学校的每一天,在课堂上肆意汲取知识,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珍惜着来自家庭和校园的那份美好与清新。争取清晖奖学金,就是王想回馈家人的一种方式,为此他也曾苦恼于如何通过文字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仔细斟酌、不断取舍,最终王想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已为人父的他需要这份殊荣,希望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重视学习,学以致用,关注创新”,是王想总结的自己最能打动评委老师的点,也是王想坚守的品质,他希望能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的小朋友,“前进吧少年,辛苦耕耘总有收获!”。
王想觉得,对孩子身体力行的教育,才是他认为好的家庭教育。
心有不甘,突破职业天花板
在职场中,王想负责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工作,他所在的领域,技术专家负责的主要是某一个模块的工作,不需要像项目管理者那样把握所有环节。但王想并未就此止步。
他是拥有9项专利发明的技术者,也是一个能够调动团队活力的管理者。不断创新,保持研发专利的进步状态,夯实技术基础;同济读研,更新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成为一名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他选择的方向。
“复合型发展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学习项目管理,就是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做契合。”
但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项目管理中,王想最常遇到的困扰来自于产品质量和项目工期的冲突。在开发周期非常短的情况下,项目需要创新性开发,又想要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同时还需要应对公司、行业内外部的阻力,这并非易事。
“我们团队曾遇到过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是开发方案,因为公司组建了国内国外两个团队,在一开始我们是按照国外开发团队的思路开展工作的,整整开发了半年时间,却发现这个方向是不可行的”,但时间已经流逝,一旦项目失败,将要面临无法接到新订单、投资人失去投资信心等众多风险,甚至会影响企业上市,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王想所在的团队选择回到自己的思路上去,伴随而来的是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工作,放弃假期、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最终团队的默契配合、高效合作,实现了大家的共同期待。
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地使用国外项目管理、产品管理体系,能更有效地满足项目节点安排,保证产品质量和开发成果。
肩负发展氢能源使命,做好项目团队管理
身处氢能源行业,王想心中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为改善中国的能源使用结构、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而奋斗,是责任也是荣誉。
但道阻且长,“目前就算是做几十年也未必能看到巨大的成果,可大家依旧能沉浸其中,追求共同的伊甸园——氢能社会,并将其作为毕生目标为之奋斗终生,因此我认为每个能沉下心来做燃油电池的技术者或是企业家,都是无比伟大的”。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团队需要不断吸纳新成员,如何做好团队95后、00后的管理成为王想的新考验。
王想将调动团队积极性作为重点,让团队成员都“活”起来。及时追溯任务执行情况,了解工作难点和低效率原因,并给予反馈;其次是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调控不同人员的项目参与度,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让大家能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避免加班;第三,开展团队内部案例交流分析,通过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了解沟通,凝聚团队共识。
王想认为以一种领导者的姿态分配工作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理解成员的真实想法,并在工作安排上适当配合,积极和谐的团队氛围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目的明确,成为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
回归生活,谈及压力最大的时候,王想说是毕业后刚来到上海工作时,工资低,没有房,整天泡在工厂生产一线,每天带着满手的水泡回到住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整整半年,激情磨灭后只剩下焦虑、迷茫以及坏脾气,家原本该是彼此的港湾,而那段时间他带给家庭的似乎都是狂风暴雨,爱人却在这样的风暴中坚定地为王想撑起了一把伞。
家人的陪伴和鼓励让他从压抑的泥沼中脱身并走到了现在的位置,也让他走得愈发笃定和放心。每逢周末,他们一家三口各自安排着自己的时间,爱人看书、孩子玩耍,陪在彼此身边却不过多打扰。
“再幸福的家庭也不过如此了吧。”在那一刻,王想只有这个想法。
展望未来,王想希望自己能努力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向下分解,他为自己制定了很多目标,“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明确永远比盲目行动效率要高”,对于家庭,王想希望能给家庭更多呵护,做孩子的榜样,成为家人最坚实的依靠;在专业领域,要走得更远更高,让大家都能坐上自己开发出来的车子,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想手中握着两把不甘平庸的钥匙,一把是在学习中积累的专业,一把是在奋斗中创造的事业,在理想与追求面前,一时的迷茫停歇,往往是在为下一次更好地出发积蓄能量,相信王想团队以及所有氢能源行业从业者的追求,会在智慧和实践的浇灌下,收获理想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