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专访 | 很容易学,不容易做
发表时间:2020.09.08
浏览次数:3905 次
罗继平老师个人介绍
01.怎么接触到敏捷的?
02.敏捷在实战中的问题解析
Q:像您讲的一样,其实很多企业没有这个条件的,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企业,用敏捷一段时间之后没有成功,就直接结束了,后续也不再用了,您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一些解决的方案?
罗老师:这个是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一家公司已经非常习惯了瀑布式的开发思路,非常喜欢传统的这种开发模式,然后要往敏捷做转型,这种就会感觉比较痛苦,挑战会比较大。
另外我还碰到过一些公司,他们从成立的时候,直接切入的就是敏捷的这种开发模型,就是彻底放弃瀑布的模式,公司就不是从瀑布开始的,那么这种公司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因为完全从零开始的,没有以前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这种公司其实有一些是做的挺好的。
难就难在我已经很习惯了瀑布,整个的架构都是根据瀑布设计的,然后再切到敏捷的这个这条道路上,这种企业的话,一般是最痛苦的。
Q:出现的这个难点,是否就像刚才说的一些职能经理或者开发人员不配合导致的吗?还是说也包括领导人,他的固定思维,也会导致这个不好的结果?
罗老师:这个各方的因素都有,因为像公司里面做变革,你也听说过变革曲线的对吧?当有新的思路提出的时候,一般他们的抵触情绪都非常强,曲线一般是往波谷方向发展,到后来慢慢的才被大家所接受,然后再扭转那个趋势往波峰状态转换,一般都有这样一个转变点,所以如果做转型,首先一个公司的中高层,尤其是高层,他自己有没有很好的对于敏捷的认知,对于成功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就是相对自上而下会比较好推动一点,自下而上推进的难度就很高。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说在敏捷里面做估算,因为刚开始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比较强,一开始拿出来一个非常确定的估算是很困难的,那么一开始的估算可能给到这个误差区间是比较大的,甚至给到的就是一个区间,这个在高层眼里面甚至是客户眼里,都是不可接受的。领导会说,你告诉我一个日期就是一个准确的日期,你怎么能告诉我一个区间呢?不确定性这么高,然后他就会觉得我习惯了,你给我一个直接的日期,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事情。但是现在,你们告诉我一个不确定的日期,比如说12月31号左右,左右这两个字我就接受不了。

Q:那单个的迭代时间是固定的吗?就是通常说的迭代周期。
罗老师:这是另一个情况,就是说敏捷里面它有一些约束是固定的,有些是可变的;那么瀑布性呢?也有一些约束是可变的有些是固定的,但是,他俩的话呢,正好是颠倒过来的,那瀑布模型里面固定的约束是什么呢?固定的是范围,比如说我一开始要的十个功能是不能变的,但是将来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去实现这么多功能,其实是可变的,比如说时间,就算是一开始告诉你一个数字,你这个数字不改的吗?其实,变动的可能性很大的,有可能一推再推,一延再延的,所以它是看起来给人定一个日期。
但是敏捷呢,他的固定约束是进度成本和质量,他的可变因素,反而是范围。对吧,就相当于这个三角形,你这边是这样画的,这边就是反过来画的对吧?
那敏捷,为什么它要这样去处理呢,因为敏捷是价值驱动型的,但是,刚开始对我来说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我必然认识不清楚,我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才是逐步的确定下来,所以我的范围是可变的。
但是我又要保持我的成本价,因为总体上来讲,我要用最小的代价去追求最大化的商业价值,所以我的一次迭代的周期是要求定时的,所以,这正好是敏捷里面那个时间核的概念;第二个成本也是固定的,成本为什么能做到固定呢?就是因为我一个迭代的周期固定好了之后,我的团队的人也是固定的,都是那个专职的团队,所以一次迭代里面,我的人员花了多少钱,其实也是固定的,然后再加上质量也是固定的。
但是,在传统的瀑布里面,我的质量很多都是打折的,因为你要的东西是定死的,但是给的时间给的钱,是不是想要往下压,所以就会导致压缩时间压缩成本。
Q:所以真正体现出来敏捷的核心也是这个范围,敏捷就是应对需求的快速变化的?
罗老师: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刚开始我们没有想清楚,就是先做做看,低成本试错。我没有想清楚,但是我觉得大方向可以尝试一下,那么就用一个小迭代,先做一个我认为最核心的小功能,先铺铺路,用低成本尝试一下,如果发现尝试是错的,马上调整,它是这样一个思路,所以它的范围是一定要变的。
但是传统里就像盖栋楼,这个楼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你肯定会不愿意的,但是你要搞一个不确定很高的产品,新的互联网的产品,我一开始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客户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就快速试错,低成本试错,试完我就知道了正确的反应是什么,正确的需求是什么,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Q:所以它是会越走越顺的,包括估算等。
罗老师:对,其实估算它是一个倒喇叭状的,就是早期的时候,因为不确定程度最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估算的误差区间也是最大的,但是,随着对它的了解的逐步的一个确定,逐步的增强,我的估算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估算区间也就越来越小,所以你想要的那个单一的时间点,我一开始都是给不出来的,但是,慢慢我会给你的。
Q:大部分企业应用敏捷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困难是什么?或者说最大的困难,您给举个例子。
罗老师:不同的公司差异性会很大,主要还是这个成熟度的问题,这个企业的成熟度,还有他的团队成员个人的成熟度。因为你要建立一个自主团队,要采用仆人式的领导风格,所有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一个高度职业化和高度信任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形成的,但是其实在很多企业里面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
我对你高度信任,所以我会对你充分授权,我可以让你开发团队自己决定怎么做,我这边就是采用很信任的态度,这个在很多公司里面这个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我说,它跟职业化和成熟度是直接挂钩的,没有这个东西,你大喊特喊,仆人式的领导,这个组织团队,这个敏捷的原则,其实都是不落地,都是落地落不下去的。所以很多企业他们做敏捷,都是表层的敏捷。
Q:这种情况,现在企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因为确实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
罗老师:怎么说呢?如果想要落地的话。我刚才其实已经谈过类似的这个话题,就是说首先高层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一个就是,公司应该是自上而下,对敏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都在欢迎这样的变革,但是变革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分步骤去做,我们以前落地的一个经验是什么呢,就是说首先我们会找那些愿意拥抱变革的一些人,有新的想法,一定会有人比较踊跃的支持,因为变革其实也是代表着机会,那你需要找到这些愿意拥抱变革的人。
第二个呢,我们会先挑一个试点,比较谨慎的挑一个试点的项目,为什么说这个比较谨慎呢,因为我们需要这个项目有一定的关注度,太小的话,你就是成功了,也没人在意。保持一定的关注度的同时,成功的把握也相对来说比较高一点,因为你是试点,一旦试点玩砸了,这个就彻底没戏了。
所以我们会在试点这个项目做得比较谨慎。运作好了之后,有了这样的一个成功的示范效应。他们就开始采用由点带面,像星星点火一样,逐步的展开。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也会总结,公司落地的时候,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差一点,也要做持续的一个改进和提升,其实这也是敏捷的一个原则,持续的改进。差不多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去进行操作的。
Q:其实像我们去想这个敏捷概念的时候,我是感觉到还蛮繁杂的,如果说让您用一句话来表达,您觉得应该怎么说比较合适一些。
罗老师:一句话,就是“很容易学,不容易做”,因为它是一个轻量化的体系,或者说它涉及到的很多理论知识,让你听下来,你会觉得非常容易理解,很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也会发现越困难,越复杂,所以我对敏捷的一个感觉就是学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我有几家企业的客户,他们也在落地敏捷,我对他们也做长期的跟踪,跟踪期间我也发现,就是这个小团队本身,他是拥抱敏捷的,转变的也比较快,效果也比较好,但是他们毕竟只是一个团队,他是生活在整个公司这么大的环境里面,所以当跳出这个团队的范围去和其他的部门,不同的层次来用敏捷形式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仍然是行不通的,仍然是有很大的阻力的,所以这种的情况下,就又回到原来说的那个话题,公司要变革可能自上而下会更好一点,单单只是一个局部的范围的话,可能效果会比较有限。
这里面我再举一个案例,就是说,我做的东西,跟另外一个部门有一定的依赖性,我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解耦,那我敏捷了,它不敏捷。这个时候你们怎么做?你会发现就很为难,是不是?其实,这种状况,还是最简单的状况,如果和它有依赖性的不止一个部门,有一系列部门,它只是完整的业务链条、业务流程当中的一环,你敏捷了,而这个整个链条里面呢,其他的环节都没有敏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看起来它还是瀑布式的还是老样子。
03.敏捷与个人发展
Q:很多刚开始去学敏捷的,都是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这样的话,像部分基础的开发人,也包括上级的一些人,他们有必要去学敏捷知识吗?还是说中间这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去沟通就可以。
罗老师:不能太依赖于中间层,因为就像我刚才讲的之前在**公司的时候,我们做得很好,但其实后面这个团队慢慢的也都慢慢解散了。
04.对于学员学习的建议
